1991年,东京某摩天大楼的顶层,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男士呆滞地注视着脚下的车水马龙。他手里紧握着一份合同,合同上赫然写着1.2亿日元每平方米的地价。然而,时至今日,楼市已遭遇70%的崩盘。他脑中一片混乱,随即,随着一声沉重的“扑通”,他像所有绝望的人一样,选择了结束这一切。与此同时,日本各大银行保险柜中的贷款协议也如雪片般被撕毁。这个时期,日本的天台成了无数破产者的“归宿”。
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从全民炒房的热潮,陷入了如此深重的危机?回到1980年代左右,那时的日本可谓风头无两。日本制造的汽车直接威胁到了美国底特律的工厂,索尼更是成为全球年轻人疯狂追逐的品牌。甚至那些街头的小贩,卖着鲷鱼烧也能积攒起可观的财富。那时的日本经济一片繁荣,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攀升,富裕的他们自然开始思考如何让财富继续增值,房地产便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选择。
展开剩余79%在这样的背景下,甚至传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说法:“只要卖掉东京23区的土地,就能买下整个美国。”这个看似荒谬的言论,居然没有引起任何日本人质疑,反而似乎理所当然。东京的土地价格以惊人的速度飙升,1985年时,东京的土地价格每平方米不到5000万日元,而到1990年,已经飙升到1.2亿日元每平方米,折算成现今的人民币约为300万元。
这意味着,若普通上班族想买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,至少需要300年的薪水来支付房款。然而,即便是这样高得离谱的房价,市场依然火爆,许多人争先恐后地购买房产,甚至有的排队数月才买到一套。而这一股房地产热潮,甚至蔓延到了企业层面。丰田汽车突然宣布进军房地产市场,松下电器在销售家电的同时,也在大阪兴建摩天大楼。就连银行也没能避开这股潮流,纷纷推出零首付的贷款方案,甚至可以仅支付利息而不偿还本金,银行职员则像推销员一样在街头揽客。
那时,东京街头最常见的对话便是:“你知道那块地又被谁买走了吗?”房产成为了几乎每个日本人心中最重要的话题。房子似乎成了财富的象征,每个人都开始以自己拥有多少房地产为荣。然而,1990年末,房地产市场突然发生了巨变。为了遏制过热的市场,日本央行相继提高了利率,股市从39000点暴跌至14000点,紧随其后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崩盘。1991年春季,东京的房价像过山车一样直线下跌,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房产,瞬间变得不值一提。
原本在1990年冒着高利贷买房的人,刚开始时每月要还60万日元的贷款。然而次年,房价就突然腰斩,尽管如此,贷款依然需要按时偿还。曾经买房排队的景象变成了卖房排队,申请破产的人成群结队。曾经的豪言壮语“土地永远不会贬值”也瞬间变成了笑谈。
在这一轮房地产崩盘中,那些借贷加杠杆炒房的投资者最为绝望。这些人原本通过银行贷款购买了数十套房产,打算通过出租获取收入来偿还贷款,结果租金暴跌,空置率上升,银行频频找上门要求偿还贷款。最终,很多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,只能将所有房产抵押给银行。与此同时,像三菱地所、三井不动产、住友不动产等大型房地产公司,也在这场危机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为了避免破产,它们甚至不得不变卖海外资产。
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,整个日本的制造业也遭受了重创。为了填补房地产的亏损,东芝不得不出售半导体业务,而直到今天,东芝依然未能完全恢复。银行也手握大量不良贷款,除了处理客户破产外,似乎已无他法。更为严重的是,日本的自杀率急剧上升,1998年,日本自杀人数首次突破3万,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破产和失业而走向绝路。
然而,也正是在这场灾难中,一些人开始反思。经济学家大前研一早在泡沫时期就警告大众,不要涉足房地产投资,且房地产泡沫终将摧毁日本。他的预言成真,并且他所写的书籍迅速成为畅销书,成为许多日本人学习的警示教材。那些曾经追逐房地产泡沫的民众,逐渐明白,房子不再是投资工具,而是单纯的居住空间。炒房赚来的财富终究会有一天需要偿还。
经过了这段痛苦的历程,日本民众终于总结出了三条生存法则:第一,绝不将所有财产押在一个篮子里,分散投资风险成为普遍共识。第二,买房不再是急于求成的目标,很多人选择租房,或者合资购买低风险的房产。第三,真正的财富来自于个人技术的积累,只有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,才能在经济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。
这种教训深深刻在了日本人的心中,并促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理性消费,避免奢侈浪费。如今,许多日本人晚餐时选择便捷实惠的便利店餐点,穿着简单的T恤,而不是追逐高端奢侈品。这一切转变的背后,是三十年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深刻反思和成长。如今,日本社会的焦点已不再是如何买房,而是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,如何创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。这些年来,他们所经历的痛苦与教训,也让他们在面对未来时更加坚韧和务实。
发布于:天津市港联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